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三农 > 基层动态 > 正文

和美乡村建设:从基础设施到文明乡风

发布时间:2025-05-27    来源:     阅读:

《和美乡村建设:从基础设施到文明乡风》

——以“硬支撑”筑基,以“软实力”铸魂

一、和美乡村:乡村振兴的“形”与“魂”

和美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,涵盖“硬件”与“软件”双重维度。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到文明乡风的深度培育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体系。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”,强调“硬件补短板”与“软件强根基”并重,为和美乡村建设指明方向。


二、基础设施:筑牢乡村发展的物质根基

1.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

交通网络:以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为核心,完善“产业路、旅游路、资源路”,推动城乡要素流动。例如,重庆梁平区通过彩色便道串联农田与村落,既服务农业生产,又激活乡村旅游经济。

数字基建:推进5G网络覆盖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,破解农产品“出村难”问题。浙江德清搭建“数字乡村一张图”,实现农产品溯源、电商物流全链条数字化。

公共服务:普及自来水、卫生厕所、垃圾处理设施,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%,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超99%。

2. 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

环境整治:实施农村污水治理、黑臭水体整治,推广“积分制”垃圾分类。安徽凤阳小岗村通过“美德银行”积分兑换机制,引导村民参与环境维护。

低碳转型:发展光伏农业、生态循环种养模式。新疆青河县利用口岸优势发展绿色矿产业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。

三、文明乡风:塑造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

1. 制度创新与行为规范

村规民约:将移风易俗、生态保护等内容纳入村规,通过“红白理事会”约束大操大办。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推行“乡村振兴月例会”,让村民成为治理主体。

信用积分:江苏宿迁程庄镇建立“和美积分”超市,将环境整治、志愿服务量化为积分,兑换生活物资,激发村民参与热情。

2. 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

传统活化:挖掘农耕文化、非遗技艺,打造文化礼堂、家风馆。福建土楼地区将传统建筑改造为文创空间,传承“和合”理念。

文明实践:开展“好媳妇”“孝老爱亲”评选,组织志愿者帮扶孤寡老人。湖北萧县武楼村通过移风易俗宣传墙画,潜移默化改变村民观念。

3. 教育赋能与人才培育

技能培训: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,2023年全国培训种粮大户超30万人,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18.7万人。

教育均衡:优化乡村学校布局,推动城乡教师轮岗。江苏江阴推行“云诊疗”平台,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。

四、协同机制: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

1. 规划统筹

全域设计:统筹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,避免“千村一面”。陕西柞水县以木耳产业为核心,统一规划种植、加工、物流区域,形成产业集群。

数字治理:山东寿光搭建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,实现生产、交易、物流全链条数字化,同步推广“数字孪生乡村”管理模式。

2. 治理联动

党建引领:重庆两路村通过“党建+信用”机制,将基础设施管护与村民信用挂钩,实现长效运维。

多元参与: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,如福建晋江试点供应链金融,破解农村融资难题。

五、挑战与对策:和美乡村建设的破局之道

1. 现实挑战

资源错配:部分村庄盲目模仿城市模式,忽视乡土特色,导致“空心化”。

文化断层:传统民俗流失,代际价值观冲突加剧,移风易俗阻力较大。

2. 破局路径

差异化发展:立足本地资源禀赋,如贵州正安县依托吉他制造产业集群,打造“乡土制造”品牌。

柔性治理:通过“村民说事”“乡贤理事会”等机制,化解矛盾、凝聚共识。

六、未来图景:和美乡村的范式升级

“智慧乡村”普及:物联网、AI技术深度应用,实现环境监测、灾害预警智能化。

“农文旅融合”深化:以田园综合体、特色民宿为载体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。

“共同体意识”强化:通过数字化平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,构建“命运共同体”。


和美乡村建设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革命。唯有以基础设施为“筋骨”,以文明乡风为“灵魂”,才能实现乡村从“生存型”向“发展型”、从“传统型”向“现代型”的跨越。未来,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、激发内生动力,让乡村成为诗意栖居与活力迸发的热土。


关键词:
来源 |
声明 | 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来源为“农民与法网”,版权均农民与法网所有,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联系电话:0311-67665990。
分享到:
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发布 | 版权声明 | 法律援助 | 人员查询

Copyright©1999-2023 农民与法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  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0311-67665990    投稿邮箱:3176418764@qq.com   客服热线:15010680569   

   冀ICP备2023029574号   冀公安网备13010802001865号

本网法律顾问:河北恩为律师事务所 李东海主任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