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和美乡村建设:从基础设施到文明乡风》
——以“硬支撑”筑基,以“软实力”铸魂
和美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,涵盖“硬件”与“软件”双重维度。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到文明乡风的深度培育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体系。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”,强调“硬件补短板”与“软件强根基”并重,为和美乡村建设指明方向。
交通网络:以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为核心,完善“产业路、旅游路、资源路”,推动城乡要素流动。例如,重庆梁平区通过彩色便道串联农田与村落,既服务农业生产,又激活乡村旅游经济。
数字基建:推进5G网络覆盖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,破解农产品“出村难”问题。浙江德清搭建“数字乡村一张图”,实现农产品溯源、电商物流全链条数字化。
公共服务:普及自来水、卫生厕所、垃圾处理设施,2023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%,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超99%。
环境整治:实施农村污水治理、黑臭水体整治,推广“积分制”垃圾分类。安徽凤阳小岗村通过“美德银行”积分兑换机制,引导村民参与环境维护。
低碳转型:发展光伏农业、生态循环种养模式。新疆青河县利用口岸优势发展绿色矿产业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。
村规民约:将移风易俗、生态保护等内容纳入村规,通过“红白理事会”约束大操大办。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推行“乡村振兴月例会”,让村民成为治理主体。
信用积分:江苏宿迁程庄镇建立“和美积分”超市,将环境整治、志愿服务量化为积分,兑换生活物资,激发村民参与热情。
传统活化:挖掘农耕文化、非遗技艺,打造文化礼堂、家风馆。福建土楼地区将传统建筑改造为文创空间,传承“和合”理念。
文明实践:开展“好媳妇”“孝老爱亲”评选,组织志愿者帮扶孤寡老人。湖北萧县武楼村通过移风易俗宣传墙画,潜移默化改变村民观念。
技能培训: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,2023年全国培训种粮大户超30万人,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18.7万人。
教育均衡:优化乡村学校布局,推动城乡教师轮岗。江苏江阴推行“云诊疗”平台,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。
全域设计:统筹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,避免“千村一面”。陕西柞水县以木耳产业为核心,统一规划种植、加工、物流区域,形成产业集群。
数字治理:山东寿光搭建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,实现生产、交易、物流全链条数字化,同步推广“数字孪生乡村”管理模式。
党建引领:重庆两路村通过“党建+信用”机制,将基础设施管护与村民信用挂钩,实现长效运维。
多元参与: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,如福建晋江试点供应链金融,破解农村融资难题。
资源错配:部分村庄盲目模仿城市模式,忽视乡土特色,导致“空心化”。
文化断层:传统民俗流失,代际价值观冲突加剧,移风易俗阻力较大。
差异化发展:立足本地资源禀赋,如贵州正安县依托吉他制造产业集群,打造“乡土制造”品牌。
柔性治理:通过“村民说事”“乡贤理事会”等机制,化解矛盾、凝聚共识。
“智慧乡村”普及:物联网、AI技术深度应用,实现环境监测、灾害预警智能化。
“农文旅融合”深化:以田园综合体、特色民宿为载体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。
“共同体意识”强化:通过数字化平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,构建“命运共同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