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三农 > 三农政策 > 正文

县域经济新动能:特色产业与城乡融合实践

发布时间:2025-05-24    来源:     阅读:

县域经济新动能:特色产业与城乡融合实践

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核心纽带,既是城乡要素流动的“中转站”,也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抓手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政策对县域经济的持续倾斜,各地通过挖掘特色产业潜力、重构城乡分工体系、推动要素双向流动,逐步探索出以产业兴城、以城带乡、城乡互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

一、特色产业:县域经济的核心引擎

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差异化竞争的核心,其发展不仅需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,更需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创新融合激活内生动力。

1. 因地制宜,挖掘本土资源价值

甘肃榆中县依托高海拔、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,打造“高原夏菜”品牌,种植面积达36.6万亩,年产值突破21亿元,成为全国“北菜南运”的重要基。陕西紫阳县则利用秦巴山区劳动力优势,发展毛绒玩具产业,年产值达7.03亿元,带动20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就业,形成“社区工厂+产业园区”的融合模式。

2. 全产业链布局,提升附加值

贵州大方县通过“天麻育种—种植—精深加工—销售”全链条发展,将传统中药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酒类、保健品,年产值超亿元。广东徐闻县以“菠萝的海”为主题,推动种植、加工与文旅融合,通过旅游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,带动全产业链增值。

3. 科技赋能,培育新质生产力

贵州威宁县引入光伏组件生产线,打造“风、光、储”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集群,年产值达30亿元,成为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。陕西紫阳的毛绒玩具企业还与文博机构合作开发智能文创产品,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。

二、城乡融合:重构要素流动与产业分工

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空间上的互联互通,更是制度、产业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整合。

1. 要素双向流动:破解“虹吸效应”

甘肃李家庄村通过“资源变股权、农民变股东”改革,将土地经营权与宅基地折价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,村民年收入增加4000元,形成城乡资源互补的典型案例。广东肇庆四会市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,推动90%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,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。

2. 产业协同:从垂直分工到有机融合

陕西富平县以奶山羊全产业链为核心,建成4个产业示范园区,带动10万人就业,实现“养殖—加工—销售”的城乡产业纵向整合,全产业链产值达120亿元。江苏太仓市则通过承接德企产业转移,形成中高端装备制造集群,并依托“现代田园城市”规划,实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。

3.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

贵州临渭区布局银发产业,建设康养社区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,推动医疗、养老资源向乡村延伸。广东韶关南雄市通过“银杏+旅游”模式,年均吸引16万游客,带动周边乡村餐饮、民宿等业态发展。

三、政策创新与制度保障:释放县域活力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”,各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“一县一业”“链长制”等创新机制。

1. 政策引导与分类发展

清华大学董煜指出,县域经济需根据功能定位分类施策:大城市周边县城可发展配套制造业,生态功能区则聚焦绿色产业。福建松溪县通过“链长+链主+专班”模式,推动新型轻纺产业从零起步,形成“小县大城关”的集聚效应。

2. 要素市场化改革

陕西白水县通过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营销,推动苹果全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,品牌价值近60亿元,成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县。贵州盘州市刺梨产业通过深加工与物流整合,将“山间野果”转化为5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,年产值超亿元。

3. 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

重庆工商大学刘晗提出,县域需通过职业培训与产学研合作培育“新质生产力”,例如无人机耕作、智能农业机械的应用。湖北洪湖市则通过莲藕产业衍生出莲虾套养、藕粉加工、湿地旅游等业态,形成三产融合的“洪湖模式”。

四、未来展望:迈向城乡共富的新格局

县域经济的未来在于“特色化”与“融合化”的双轮驱动:

  1. 特色产业高端化:通过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术应用,提升产业链竞争力。

  2. 城乡功能互补化:以县城为枢纽,构建“生产在乡、服务在城”的协同网络。

  3. 治理体系现代化:推动土地、金融等要素市场化改革,激活农村“沉睡资源”。

正如广东“百千万工程”所展示的,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,更是缩小城乡差距、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。未来,随着更多“高原夏菜”“智能毛绒玩具”“新能源集群”的涌现,县域经济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场域。


关键词:
来源 |
声明 | 本网站所有内容,凡注明来源为“农民与法网”,版权均农民与法网所有,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出处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联系电话:0311-67665990。
分享到:
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发布 | 版权声明 | 法律援助 | 人员查询

Copyright©1999-2023 农民与法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  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0311-67665990    投稿邮箱:3176418764@qq.com   客服热线:15010680569   

   冀ICP备2023029574号   冀公安网备13010802001865号

本网法律顾问:河北恩为律师事务所 李东海主任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