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从传统冒充公检法到AI换脸、虚拟货币投资,诈骗分子利用技术漏洞和人性弱点,编织出令人防不胜防的骗局。据公安部统计,2024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上升17%,其中虚假投资理财、冒充电商客服、AI仿冒亲友等新型诈骗占比超六成。
典型案例警示:
AI换脸冒充领导:诈骗分子通过AI技术伪造企业高管视频,以“紧急项目需转账”为由,诱骗财务人员汇款
虚假“数字人民币”红包:以“试点推广”为名,诱导用户下载钓鱼APP,窃取银行卡信息
“免费领红包”陷阱:通过社交平台发放虚假红包链接,套取个人信息后实施精准诈骗
面对狡猾的诈骗分子,牢记“六个一律”原则,可拦截90%以上的常见骗局:
陌生来电谈银行卡,一律挂断
诈骗分子常以“账户异常”“中奖退税”为由索要银行卡信息,直接挂断并报警。
中奖、退税先交钱,一律拒绝
所有要求预付手续费、保证金的“好事”均为诈骗,官方不会通过电话索要钱财
公检法电话转接,一律不信
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,更不会要求将钱转入“安全账户”。
陌生链接不点击,一律删除
短信、社交软件中的链接可能含木马病毒,切勿随意点击。
微信陌生人发链接,一律不点
即使熟人发来的链接也需电话核实,防止账号被盗用。
提及“安全账户”,一律警惕
银行、政府机构不会设立“安全账户”,要求转账到陌生账户必为诈骗。
安装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:开启来电预警功能,实时拦截诈骗电话和短信。
警惕“屏幕共享”:诈骗分子可能诱导开启屏幕共享,远程操控手机转账,发现后立即断开网络并报警。
不轻信“高收益”投资:凡承诺“稳赚不赔”的理财项目,多为资金盘骗局。
谨慎处理“熟人请求”:亲友在社交平台借钱,务必通过视频或电话确认身份。
定期更换密码:避免多平台使用同一密码,防止“撞库”盗号。
立即停止交易:发现可疑转账,第一时间冻结账户。
保存证据:截图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,留存诈骗分子账号。
快速报警: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,争取止付黄金时间。
家庭防诈教育:提醒老人警惕“保健品诈骗”“以房养老骗局”,帮助未成年人识别游戏充值陷阱。
社区联防联控:参与反诈宣传活动,如“反诈超市”“防骗知识竞赛”,让反诈融入日常生活
企业责任担当:银行、通信运营商需加强账户监测,及时拦截可疑交易并向用户预警。
诈骗手段越“智能”,反诈意识需越“清醒”。牢记“六个一律”,善用技术工具,保持理性判断,方能在这场“没有硝烟的战争”中守住财产安全。让我们携手同行,共同构筑全民反诈的铜墙铁壁!
转发提醒身边人,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!